直击中国太保业绩会:专注持续的新业务价值创造和成长
8月28日,中国太保举办2023中期业绩说明会。中国太保集团总裁傅帆表示,作为保险企业还是要尊重行业发展的规律,回归保险经营的本源,继续六个坚持:价值创造、客户需求导向、长期主义、科技赋能、协同共生、底线思维。
【资料图】
2023年上半年,中国太保在新会计准则口径下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 1755.39 亿元,同比增长 6.5%;实现归母营运利润 215.37 亿元,同比增长 2.5%;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约183.32亿元,同比减少8.7%。
对于净利润的同比下降,傅帆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,在新保险合同准则和新金融工具准则下,部分指标的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,如新准则下保险服务收入与原先的保险业务收入定义不同,具体数字也有较大的差异,同时净利润所受的影响更大,同比数不具备实质性的意义。
下半年将专注常态化经营
分业务来看,太保寿险上半年实现规模保费 1695.74 亿元,同比增长 2.5%,其中新保规模保费同比增长 4.1%,续期规模保费同比增长 1.8%;实现新业务价值 73.61 亿元,同比增长31.5%;新业务价值率 13.4%,同比上升 2.7 个百分点。
对于新业务价值的强劲增长,太保寿险总经理、首席执行官蔡强表示,18个月的长航路线图,转型效果初见成效,增量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。第一,新基本法大大提升了队伍自主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产能大幅提升,营销员首年佣金提升61.8%;第二,推行一对一销售模式,尤其是在产品的结构上面,我们在第一季度明显提升了重疾和健康险保障类占比;第三,13个月留存率大幅提升,新人贡献又回到了双位数的新业务价值贡献;第四,银保尤其是在战略合作网点产能的提升,队伍的建设方面,取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,期缴占比大幅提升,新业务价值贡献 18.8%;第五,3.5%产品切换带来的短期的客户储蓄需求的暴增。
针对可持续性问题,蔡强表示,整个长航转型的核心,就是要把队伍从短期冲刺改变为常态化的经营模式。中国太保下半年将专注常态化经营、常态化销售、常态化招募,打造一个每个月稳定出单的销售模式,专注在持续的新业务价值的创造和成长。
中国太保从2021年起开启“长航合伙人”计划,并持续深化“三化五最”职业营销转型。半年报显示,2023 年上半年月均保险营销员 21.9万人,期末保险营销员 21.6 万人;保险营销员月人均首年规模保费 1.7万元,同比提升 66.1%。
个人非车险上半年取得了超40%的增长
财险方面,2023年上半年,太保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037.03亿元,同比增长14.3%。承保综合成本率97.9%,同比上升0.6个百分点。其中,非车方面,上半年中国太保实现非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29.38亿元,同比增长24.5%。
对于非车业务的增长,太保产险总经理曾义表示,上半年健康险的增速为26.3%,责任险的增速是35.1%,特别是个人非车险上半年取得了超过40%的一个增长幅度。具体来看,健康险方面,上半年太保深化业务领域的布局,创新产品的供给。同时加快了中高端医疗等商业健康险的发展动能的储备,加强品质的管控,优化相应的成本。在执行方面,立足国家新发展格局,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治理我们加快了优质的责任险的发展。
对于新能源车险的发展,曾义表示,新能源车险的发展上半年也保持了与行业相协调的增长速度。从经营层面来看中国太保高度重视新能源车的发展,构建了一套与燃油车不一样的经营管理体系,包括四大体系,十六大能力。
下半年股票市场具有长期配置的吸引力
上半年,中国太保投资资产综合投资收益率为 2.1%,同比上升 0.6 个百分点。截至 2023 年 6 月末,中国太保管理资产达 2.8万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 6.9%,其中集团投资资产 2.1万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 8.3%;第三方管理资产 7182.69 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 2.9%;2023 年上半年第三方管理费收入为 11.32 亿元,同比增长2.4%。
从具体的投资类别来看,债权类金融资产占比 72.5%,较年初上升 3.4 个百分点;股权类金融资产占比 14.5%,较年初下降 0.3 个百分点,其中核心权益占比 11.1%,较年初下降 0.4 个百分点。
对于下半年的股市和投资环境,太保资产总经理余荣权表示,我们预计下半年整个利率市场低利率环境还会持续,整体市场杠杆水平偏高。下半年会持续关注利率波动做好防范,同时关注中美利差和汇率的影响。对于股市,他表示,下半年股票市场是具有长期配置的吸引力的,基于政策方面的积极信号叠加当前的利率环境,下半年应该是一个投资优质上市公司股票的时机。另外,基于长期构建的基本面研究的体系,短期的涨跌对于长期投资并不是很重要,相反会利用市场波动,在较低的位置逐步增加优质股票的配置。在配置方向上,主要看好低估值高分红的股息价值类的品种;第二是看好在全球通胀背景下部分稀缺性和垄断性的资产;第三是看好受益于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些优质成长型的公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