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生堂战略生变
618年中大促即将收尾,从预售首日数据来看,美妆销售额排名前三的还是欧美三巨头,依次为欧莱雅、兰蔻和雅诗兰黛,资生堂品牌则排在了第10名。
(资料图)
对比去年618美容护肤品牌销售额第4的排位,资生堂品牌今年排名相对靠后,尽管其今年推出了较之往年更大的折扣,从此前赠送小样到“明星产品买一赠一送正装”。
更早前,三八节促销,资生堂旗下品牌同样表现欠佳。资生堂集团首席财务官横田隆之曾在一季度财报会议上表示,电子商务渠道占销售额比例为34%,中国市场虽然在2月和3月开始复苏,但三八节促销表现不佳,电商销售和高端市场表现有所逊色。横田进一步表明,公司正在摆脱对于618等电商大促节点极端促销的严重依赖,并适当分配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盈利增长。
值得关注的是,在促销策略转变背后,资生堂将在今年开始为期三年的大刀阔斧的改革,一场关乎资生堂发展命运的巨变,正在拉开序幕。
降低大促比例
今年以来,资生堂品牌在情人节、三八节和618几个促销节点接连折戟。数字零售分析机构Nint任拓采集的数据显示,在情人节前一周(2月6日-12日),天猫平台面部护理套装销售额TOP20榜单中,资生堂品牌排名第14位,和排名第一的SK-II相比,销售额相差4476.78万元。
降低对极端促销策略的依赖,源于资生堂电商渠道“促销驱动的增长模式”正逐渐失效,大额促销未能达到冲击销售额的预期。
财报显示,自2022年,资生堂在中国区的业绩开始持续下滑。2022财年资生堂中国区销售额同比下滑6%至2582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545.12亿),2023财年第一季度资生堂中国区销售额录得3%的跌幅至532亿日元(约合27.56亿元),是除旅游零售外,唯一一个业绩下滑的地区。
更为关键的是,中国区也就此丢失资生堂第一大市场的位置,2023财年一季度以22.2%的占比,退居第二大市场。
横田在前述财报会上表示,一季度资生堂集团旗下高端品牌在中国的市场表现为低个位数增长,其中线下渠道增长5%,电商渠道反而拖累了高端品牌的销售表现。
图源资生堂中国官方微博
令人唏嘘的是,电商业务曾是资生堂中国增长的关键拉力之一。据资生堂2014年公布的财报数据,截至2013年的8年里,资生堂集团销售额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.2%,而当时全球行业平均增速高于4%。2014年资生堂中国区销售额1148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61.19亿),虽然销售额增长了2.9%,但比起当时欧莱雅7.7%、爱茉莉太平洋44%及上海家化19.8%的增长率,业绩萎靡。
2014年,资生堂做了一件打破历史传统的决定——聘用鱼谷雅彦为资生堂首位外部CEO。鱼谷雅彦上任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,制定了一项6年中长期战略“VISION2020”(愿景2020),其中就包括专对中国区加大电商平台的投资力度。
自此,资生堂中国开始了线上渠道的狂奔,几年时间先后入驻淘宝、京东等平台,并陆续将旗下品牌资生堂、IPSA、CPB等引入天猫。2015年资生堂中国在电商平台收获颇丰,并在2016年实现利润上的扭亏为盈,其营业利润在2016年增长了46亿日元,达到42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2.56亿)。
在618、双11等大促节点,资生堂曾斩获无数荣誉:
2019年天猫双11,资生堂集团天猫总销量同比增长91%。双11当天,资生堂集团天猫累计销售额逾11亿元,总销量超400万件;资生堂旗下共有24个品牌参与天猫双11,其中资生堂、CPB、怡丽丝尔、欧珀莱、IPSA五大品牌跻身天猫双十一“亿元俱乐部”行列。
2021年618,资生堂集团总销量增长60%,旗下资生堂、CPB等10个品牌在各自类目中取得排名第一的成绩。
2022年618,资生堂集团天猫销售额增长9%,NARS品牌销售增幅超过了60%,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。
对于大促策略的调整,资生堂中国首席数字官陈怡曾有过相关回答,“愈发理性的消费者和不断消退的流量红利正在动摇传统的增长模式,同时,更加多元的消费者和层出不穷的新兴品牌也加剧了市场竞争。”她表示,资生堂衡量增长的指标发生变化,原来更关注GMV等财务数据,现在增加了很多新的指标,如基于“AIPL”(阿里三大模型之一,是衡量品牌与消费者距离远近的一个概念模型)消费者从看到你—点你—产生兴趣—购买—复购过程的全域KPI,从而判断品牌在用户运营上是否健康。
当然,降低大促比例,并不意味着缩减线上业务。资生堂此前在财报中提到,预计在2023年,集团电商销售占比要达到35%,中国区线上业务占比提升至50%。未来,资生堂将减少各类购物节点营销投放,更多投资普通时间段,另外还将优化KOL合作的选择战略,以及进一步实现电商平台的多元化选择,例如扩大与京东、抖音等的合作。
加快线下增长
对大促策略进行调整,资生堂已经预料可能会使公司的市场份额低于竞争对手。因此,集团打算提高旗下品牌线下市场份额,尤其是资生堂品牌的线下发展。
其在财报中披露,2023财年一季度,中国区线下渠道取得了6个季度以来的首次正增长。横田表示,公司将加快线下增长,加强对不断变化的线上格局的反应,重点关注CPB、资生堂和NARS等品牌的可持续盈利能力。
线下渠道是资生堂中国接下来的战略重点,这也是资生堂中国一直以来的重要渠道。
公开资料显示,资生堂是最早入华布局CS渠道(线下化妆品专营店)和屈臣氏渠道的外企之一。2001年,专供CS渠道的泊美诞生,由此开启资生堂中国在CS渠道的开疆拓土之旅。
彼时,资生堂以泊美和后来诞生的欧珀莱、悠莱等品牌为抓手,开启了对CS渠道店铺、员工的培训以及消费者教育,给尚未起步的国内专营店树立了行业标准,资生堂也成为中国化妆品店最早的“启蒙老师”。
巅峰时,资生堂集团线下专营店数近万家,旗下大众化妆品也爆发式增长。以泊美为例,2001年进驻CS渠道,2006年进入屈臣氏和百货渠道,到2012年已签约国内8000多家化妆品专营店,而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,泊美在专营店渠道一直保持20%以上的业绩增长。
图源资生堂中国官方微博
资生堂在CS渠道的快速扩张持续到2013年。2013年,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额首次突破10万亿,达到10.4万亿元;2013年“微商”诞生。从此,化妆品CS渠道结束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。这一年,门店数超4000家的屈臣氏,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开始放缓,到2015年屈臣氏内地市场同店销售额下降5.1%,并于2016年首次出现负增长。资生堂2015年财报也显示,包含泊美、欧珀莱、Za姬芮等品牌的中国区大众线化妆品部全年销售暴跌25%。
面对下滑的态势,资生堂没有坐以待毙。从2016年起,资生堂对欧珀莱、泊美、Za姬芮等线下门店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。如增加欧珀莱三四线高潜力城市的门店数,并将店面重新装修;对泊美进行全面的品牌焕新。另外还加大了对门店的让利,资生堂在2017年发布公告调低了专营店的供货折扣,悠莱从7.2折降到6折,泊美更是从7.2折降到5折;2018年初资生堂还启动“心链接”和“美妆星品馆”计划,赋能CS渠道。
但这些举措,收效甚微。欧珀莱在2015-2020年间,年销售复合增速仅为8.5%;泊美市占率持续下滑。2020年4月泊美宣布彻底放弃中国线下渠道销售,仅保留线上渠道。2022年初,资生堂更将泊美和Za姬芮连同线下仅剩数百家门店的业务,进行转让。
一面砍掉泊美,一面资生堂在CS渠道布下新“棋子”。2020年1月,资生堂引入高端进口品悦薇下沉CS渠道,短短数月迅速铺开门店1000多家。相比泊美75元至350元之间的单价,悦薇300-1000的单价明显高于前者。
悦薇进泊美退,代表着资生堂在线下渠道的品牌布局从大众走向高端。这一点,在诸多方面得到验证。
2018年,由资生堂高档品事业部引进中国的新品牌WASO在资生堂品牌天猫旗舰店以及全国柜台同步上市;资生堂在2019年业绩报告中也表示,资生堂中国业务中,诸如资生堂,CPB、IPSA和NARS等品牌表现抢眼,公司未来也会继续将投资重点放在推动增长的高端品牌上。
近两年,资生堂中国向中国市场引进了多个高端品牌,并持续注入线下渠道。
2021年,资生堂旗下高端纯净护肤品牌DRUNK ELEPHANT醉象完成其中国大陆线下首秀;同年,集团旗下美容仪品牌EFFECTIM玑妍之光在中国亮相,此后陆续开设了诸多线下直营门店,且选址多在上海、北京及武汉的高端商场,诸如上海国金IFC、武汉武商Mall等;2022年,资生堂旗下高端护肤品牌BAUM波姆登陆中国市场时,同样选择了在新型美妆集合店HARMAY话梅进行首发。
“未来会在更多一线、新一线城市重金布局品牌精品店;并在二、三线城市通过更多CS渠道触达更多消费者。”资生堂方面表示。
转向“可持续增长”模式
基于大规模促销驱动增长不可持续,资生堂表示,在中国业务领域,集团正在转向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,即注重针对消费者需求的基于价值的品牌和产品传播。
在增长逻辑的转变之下,资生堂于2022年11月也宣布了其在中国市场的全新业务增长计划。
重押男士护理、家用美容仪、口服美容等品类,不断拓展美肤新市场。
2020年,资生堂提出“到2030年,成为美肤领域世界No.1企业”的目标,在这一战略部署下,资生堂集团持续加注护肤业务,提出“致胜美肤”全球策略。
此策略推动下,资生堂中国正在推出多维度的战略举措。据《化妆品观察》梳理,2021年至今,资生堂中国引入了御银座、玑妍之光、芦丹氏、侍刻、流之律、BAUM波姆,其向中国市场引入品牌的频率明显加快。
这些品牌指向男士护理、口服美容等领域。如流之律就是资生堂专为亚洲女性研发的全新科技口服美容品牌,目前推出了多款口服美容产品,主打淡纹、补水、提亮肤色等功效,定价在500元以上;侍刻则是专为亚洲年轻男士打造的新奢复合护肤品牌,资生堂对其目标是5年内拿下中国男性护肤市场份额TOP3。
借助引入的新品牌,资生堂中国正在细分赛道寻求更多新增量。
发挥现有品牌的成长性,不断推陈出新,满足中国消费者多元化需求。
资生堂方面表示,未来将继续通过举行线下活动、强化功效宣称、推新等方式强化CPB、资生堂品牌和NARS在中国的市场份额。在具体品牌规划上,CPB将继续获取高奢用户;资生堂品牌将通过线下活动和高端线加强品牌体验,建设品牌价值;NARS将加强和扩大基础类别,开发新的产品类别。
图源资生堂中国官方微博
持续加码投资中国本土创新领域,在中国打造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。
2022年8月资生堂在中国设立的首个专项投资基金——资悦基金正式落地,并领投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企业江苏创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,资生堂中国表示未来将携手创健医疗,将双方在功能性护肤领域的探索率先落地医学美容赛道;9月,资生堂又将开放式创新项目“菲波娜”(fibona)”正式落地中国,重点关注“医疗美容”技术。
资生堂集团总裁兼COO藤原宪太郎表示,未来几年内,资生堂将持续投资中国,并在中国打造其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,持续深化对中国消费者的皮肤研究,孵化包括医美、口服美容在内的本土创新,携手各方加速开源创新。
开始为期三年的改革
值得关注的是,战略调整不止发生在中国市场,资生堂集团同样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。
近三年,资生堂集团遭遇业绩阵痛:2020年亏损117亿日元;2021年虽扭亏为盈,实现净利润424.4亿日元,但整体业绩仍未恢复疫情前水平;2022年营业利润同比下滑53.7%,净利润同比下滑27.1%。
2023财年一季度,资生堂在净销售额同步增长2.6%、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40.5%的情况下,作出了2023财年净销售额同比下降6.3%的预测,预计全年净销售额为1万亿日元。
在业绩不及预期的情况下,资生堂集团近几年的战略计划作出了一些调整。
2021年,资生堂提出中长期经营战略“WIN 2023 and Beyond”,将皮肤美容定位为核心业务,并到2030年前成为该领域全球第一的企业。在该战略中,资生堂战略重心从追求营业收入的高速增长,向侧重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转变,推动结构改革。
图源资生堂中国官方微博
在这一战略下,资生堂开启业务“瘦身”。
2021年以1600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98亿元)的价格,将旗下个人护理业务(包括丝蓓绮、珊珂、水之密语等10个品牌)转让给私募基金CVC Asia Pacific Limited及其关联方。
同年8月,资生堂以7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44.5亿元),将旗下彩妆品牌bareMinerals、Buxom和Laura Mercier转让给美国私募股权基金安宏资本。
2022年,资生堂再度进行业务出售,由汉高集团收购其在亚太地区的专业美发业务,涵盖授权品牌资生堂专业美发旗下的Sublimic 与普盈丝(Primience)等核心品牌。
将这些业务剥离后,资生堂逐步聚焦以皮肤美容为核心的新业务架构,并发力高端化,接连推出玑妍之光、波姆等。
另外在组织架构方面,资生堂也进行了调整。2022年底,资生堂宣布成立“安全与分析研究中心”等7个新部门,解除“商业活动部”等6个旧部门,在组织调整中,原资生堂中国CEO藤原宪太郎也升任资生堂集团总裁兼COO,中国CEO一职由资生堂集团原首席策略官梅津利信接任。
2023年开始,资生堂集团启动了新的中期管理战略“SHIFT 2025和Beyond”,重点关注2023—2025年的企业发展。
资生堂指出,新战略的首要目标是率先恢复日本业务的增长,这也是此前“WIN 2023 and Beyond”的遗留任务。“2023年,资生堂将开始为期三年的大刀阔斧的改革,在2025年之前实现日本业务核心经营利润超500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26亿元)。”
具体而言,资生堂将通过对品牌、创新和人力资源三个领域的投资,实现长期增长。一是加强品牌资产,将在三年内额外进行总计1000亿日元的市场投资;二是持续创新投资,将3%的销售额投资于研发,创新产品与服务;三是加强全球人才和领导力,加强全球人力分配,完善薪酬结构。
在财务方面,资生堂集团制定了新的目标:2023-2025年的三年内,净销售额的年复合增长率为8%(与2022年相比);2026-2027年的两年内,净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为6%(与2025年相比);通过强劲的销售增长和成本削减措施,2025年和2027年的核心经营利润率分别实现12%、15%;到2025年,自由现金流达到1000亿日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