挖掘保护开发好红色资源,海滨城市的红色文化“破圈”之路
山东省威海市挖掘保护开发好红色资源
海滨城市的红色文化“破圈”之路
■管水锁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于安丰
【资料图】
威海市“红色女子民兵连”队员刘亚男在“初心·1932”红色印迹馆,通过直播向网友介绍威海红色故事。刘晓刚摄
初夏,海滨城市山东威海迎来旅游旺季。不同以往的是,不仅各红色旅游景点人头攒动,线上“云游”人数也呈不断上涨趋势。
威海是革命老区,全市有马石山烈士陵园、胶东育儿所纪念馆、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等474处红色场所。这几年,红色旅游不断升温,年轻人逐渐成为红色旅游生力军。如何让老区红色资源焕发新活力、“圈粉”年轻人,是该市一直探索的课题。
市国防教育办公室主任姜伟告诉记者,加强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,首先需要更新抓手。他们的工作思路是,将红色资源开发运用与科技联姻、与创意嫁接、与流量融合,从而增强红色文化的表现力、传播力、影响力。
去年,威海市将全市红色场馆、红色人物、红色故事、红色旅游线路等串珠成链、连点成片,创建“威海红色基因图谱”小程序。打开“威海红色基因图谱”,点开代表每一个红色场所的圆点,其背后的故事跃然屏上。同时,该市上线天福山起义纪念馆、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、胶东育儿所纪念馆和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等一大批“云端红色教育基地”,运用360度全景观展技术,让观众只需动动手指就可参观学习。
云端游览展馆,线下沉浸体验。在“红色密营”下石硼,头戴VR虚拟现实技术设备,体验革命战争年代敌后根据地建设历史场景,AI智能讲解员同步讲解;在胶东育儿所旧址,多部红色舞台剧轮番上演……多元化载体,助推红色文化“破圈”传播。
“1942年,鬼子来扫荡……”画外音传来,灯光由明转暗,机枪扫射的声音传入耳中。画面一转,一位年轻的乳娘抱着两个襁褓中的孩子藏在山洞里。“八路军帮大伙打鬼子,把孩子交给俺是信得过俺。八路军的孩子比俺的更金贵。”乳娘颤抖地说道。面对敌人的“扫荡”,乳娘忍痛舍弃亲子保乳儿……“五一”假期,红色舞台剧《乳娘》在胶东育儿所旧址精彩上演。演员真情演绎,配合灯光、音效、三维特效令观众身临其境,仿佛穿过历史烟云,回到那段烽火岁月。
“越了解我们民族的抗争历史,越觉得应该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。”演出结束,威海籍大学生刘丰源说,看了今天的演出,更加坚定了他携笔从戎的决心,他已经做好接受祖国挑选的准备。
“开掘线上流量,有利于提升红色文化渗透力、感染力。”今年,该市还通过整合政务新媒体和本土短视频网红账号,动员社会力量,将当地红色故事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推介,用“一点红”带动“一片红”。
退役军人李广宇和他的自媒体团队开通短视频平台账号,拍摄110条讲述英雄故事的短视频,播放量达5000多万;“五一”假期,在甲午战争陈列馆,一场主题理论宣讲直播课火爆“出圈”,开播不到半小时,在线观看人数便突破24.5万人次;去年,多位网络达人联合拍摄红色快闪视频“唱支山歌给党听”刷屏网络,点击量超200万;流量牵引热量,位于环翠区新威辅路的“初心·1932”红色印迹馆成为网红打卡地,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游玩……
威海军分区政委赵杰波表示,今年,威海市还将打造千里海疆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带,进一步把红色文化宣传好、传播好。